时间:2011年07月29日
在经过多年来将更多精力放在吞吐量和腹地之争以后,最近,日照港、青岛港、黄骅港、曹妃甸、天津港、连云港、张家港等等这些“因港而设,因港而兴”的城市的决策者,纷纷提出新的“港城”发展规划。
在国家正式提出陆海统筹战略以后,“港城”的发展,成为港口升级和港口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港口城市的发展路径,南北迥异。南方港口拥有发达的临港产业与周边地区繁荣的制造业;而北方港口除天津、青岛、大连外,大多港口以大宗资源性产品运输为主,结构单一。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这些港口所在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商气低迷,城市难以得到发展,港城互动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港城互动也开始成为更多北方港口在新的竞争和发展情势下的共同选择。
获得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东疆保税港区,在规划之初就按港口新城的概念来打造。港区西侧是集装箱作业区,中间是物流加工区,东部完全是旅游配套设施,商品房、写字楼、商业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
日照的情况是,在国家批复山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前,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就提出了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之一是打造紧邻港口的日照国际海洋城。
隶属河北的唐山,亦将城市未来的发展重心放在紧邻渤海湾的曹妃甸港。河北的另一港口黄骅,则由河北省出面在黄骅市东面的海岸边建立规划面积为2375平方公里的“飞地”——渤海新区。
但是,对这些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港口而言,无论是转型为综合性枢纽,还是实现港城互动,都对国家的政策优惠多有依赖,这也将对其竞争的最终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