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01月18日
海关总署1月10日发布我国2011年外贸进出口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虽然全年贸易顺差为1551.4亿美元,比上年收窄14.5%。但据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41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含净误差与遗漏)2501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754亿美元的情况来看,2011年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将不会改变,外汇储备将进一步加大。
“减顺差、促进贸易平衡”成为近年中国外汇市场中的热门词语,到底结售汇顺差的持续扩大给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多少压力,减顺差工作难在哪里,实现“减顺差,促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还远吗?
银行为客户办理结售汇业务形成的结汇大于售汇的差额即结售汇顺差,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据外汇局日前发布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至2010年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累计达2.62万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4%,2010年该比例为85%。数据显示,近几年结售汇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增长,截至2011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2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相对独立的计划经济体制,1950年至1978年之间我国的外汇储备没有超过10亿美元,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外汇短缺,外汇管理曾较长时期以宽进严出为导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9411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数量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外汇储备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降低经济转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外汇净流入大幅增长,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国际收支失衡现象较为突出,已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积累,使得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大幅增长,不仅在总量上制约宏观调控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增加国内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同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对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其保值增值管理带来更高挑战;来自于国际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压力增加,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处理难度。
时过境迁,分析利弊,显然“减顺差”已成为当前及下一阶段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结售汇顺差怎么减,切入点在哪里。我们从结售汇顺差的结构分析,不难找出减顺差的关键点。出口导向性的激励政策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局面,1994年以后,我国一直保持顺差,在今年“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外贸政策下,外贸进出口数据再次证实中国庞大体量的出口具有难以逆转的巨大“惯性”,其直接导致我国货物贸易结售汇连续保持大额顺差,且成为结售汇顺差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减顺差工作应从我国贸易结构入手,重在优化结构,难在适度性的把握。